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咨询
每日热文:约翰生:英国文学最离不开的男人
发布时间:2023-05-11 08:11:54    来源:哔哩哔哩

要说英国文学界哪位文豪的重要性排名第一,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些更耳熟能详的人物:英国诗歌之父乔叟(1340-1400),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(1564-1616),英国思想家洛克(1632-1704),或“英国小说之父”笛福(1660-1731),或女性主义小说家夏洛蒂·勃朗特(1816-1855),或英国哲学家罗素(1872-1970),或纯文学小说家毛姆(1874-1965),亦或拜伦、弥尔顿、狄更斯、吉卜林...但今天我们将要介绍的却是,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《英语大词典》作者:塞缪尔·约翰生(1709-1784)。


(资料图)

【比大多数作家更励志】

约翰生是英国伟大的词典编撰家、文学批评家、诗歌小说传记创作者,依次创作有1755《英语大词典》、1739《伦敦》长诗、1749《人类欲望的虚幻》诗歌、1759《阿比西亚王子》小说,1781《诗人传》,主编莎士比亚文集以及创作了大量散文集。

塞缪尔·约翰生1709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的斯塔福德郡,从小身体羸弱,一耳失聪,一眼全瞎,脸上有疤。由于名字容易重名,注意不要把英国第55任首相鲍里斯·约翰逊(1964-在世)与美国第17任总统安德鲁·约翰逊(1808-1875)以及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·约翰逊(1908-1973)搞混。

约翰生父亲作为一名当地书商,满足了约翰生从小的求知欲,之后却由于破产使得约翰生从牛津大学辍学。1731年,在约翰生22岁时父亲患病去世,遗产仅为20英镑和一堆书。三年之后,他与一位比自身大21岁的寡妇结了婚,这位妇女矫揉造作,但传说两人终身恩爱。由于约翰生本身没有大学文凭,所以得不到任何一份专职工作,索性他用妻子的钱开始办学校,自己当校长。不到两年,学校破产关门。1737年,28 岁的约翰生终于来到大城市伦敦,应聘《绅士杂志》助编,并在1739年创作了政治讽刺长诗《伦敦》,大获成功,即使稿费只有10基尼。在此期间,约翰生为了谋生,写过无数序言、开场白、书评、布道词、祈祷词和诗歌,有时还兼职翻译,1740-1743年间为《绅士杂志》匿名写了大量政治辩论稿,另外还写了大量道德宗教内容的散文在《漫步者》。时间来到1747年,约翰生提出了编著《英语大词典》的想法,可是现实远比梦想残酷,没有任何人支持他!没有办法,他只能一个人来开展这次宏伟的目标,雇了六个抄写手,凭借他多年的学识与智慧,经过八年的努力,终于在1755年完成巨著!当时法国举国四十位院士用了55年时间才完成《法兰西词典》。从此塞缪尔·约翰生的名字在英国开始声名大噪,这一年他已46岁。

1759年,约翰生的母亲去世,即使他已经完成了《英语大词典》,但仍旧贫穷的他为了能让母亲安然下葬,他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约八万字的中篇哲理小说《阿比西亚王子》,用这笔稿费支付母亲的殡殓。

1762年英国国王终于注视到了自己这一忠实的臣民所做出的伟大贡献,于是赏给了他每年300英镑的津贴。当时的1英镑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000元,无论它能否在约翰生贫穷的前半生代表什么,穿越时空发现,正是由于约翰生对于文学的绝对忠诚才换来了他的成功。而这时,他已经53岁。

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家左拉(1840-1902),曾长期为了生计而蜗居在阁楼吃着蒜泥面包创作;法国现实主义文豪巴尔扎克(1799-1850),即使在出版行业债台高筑,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现实社会的批判;俄国灵魂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(1821-1881),经历过死刑与流放的命运后仍然没有向现实妥协;挪威诺奖作家汉姆生(1859-1952),从小家境贫寒当过小贩、店员、学徒、修路工...以及当代智利作家波拉尼奥,远走欧洲巴塞罗那海岸打零工,最终作品《2666》未完即肝病去世。美国经济畅销书《穷爸爸富爸爸》的作者曾经这样说过:“那些有远大理想追求的人之所以比普通人更贫穷,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投资理财这些专业知识,而是因为他们明白,人类精神的富足要比自己的贫穷与否更为重要”。当塞缪尔·约翰生不断去完成《英语大词典》的那艰苦八年,我想,这位传奇英国文豪的前半生,是有足够资质去验证他在一众同行作家们的文学态度的。

【忠诚的灵魂是否仍旧效忠自己】

约翰生本人的多面体:塞缪尔·约翰生身处在一个极为混乱的时代,生而为文,他的灵魂要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。18世纪的英国,早已于17世纪1688年完成了君主立宪制,这个制度是西方第一个资本主义先进政体,而南面的法国此时正值波旁王朝衰退时期,在1756-1763年间,英国、普鲁士、汉诺威与法国、奥地利、俄国、西班牙等爆发了七年战争,陆地战争主要是普鲁士同盟与反普同盟之间的对决,而北美、印度和海上,则主要是英法两国的世纪对决。这场世纪大战最大的影响是不仅奠定了欧洲三巨头之一的德国诞生,更是促进了世界巨头美国的诞生。战争结束,英国虽然打败了法国,但是因长期的战争而导致财政困难,于是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北美各殖民地的税收,实行残酷压榨和剥削,英国议会于1764年与1765年相继推出《糖税法》与《印花税法》,1767年又推出《唐森德税法》,1773年又为了英属东印度公司而推出了《茶叶法》,于是忍无可忍的北美立刻出现了历史著名的“波士顿倾茶事件”,1775北美地区莱克星顿爆发第一次枪声,1780年,俄、普、荷、丹麦、瑞典组成“武装中立同盟”以对抗英国的海上封锁,之后法国与荷兰陆续加强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帮助,直到1782年,英国与美国在法国巴黎签订合约,被迫承认美国的独立。在整个历史过程当中,约翰生是亲眼目睹了整个欧洲政体变迁的人,但很不幸的是,他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,从头到尾作为一个“忠诚”民族主义者为当时的英国政府呐喊助威。约翰生的政治思想极其保守,反对革命,嘲讽思想激进的辉格党,反对苏格兰,支持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,攻击法国思想家、文学家。他的大量散文中都是他的一贯嘴炮风格。在18世纪整个启蒙运动当中,约翰生坚持“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协调”观点,他不仅攻击伏尔泰,还大骂卢梭也是一条狗,约翰生赞同“服从”而不是“人人平等”,赞同现在的秩序而不是强行打破。顺便一提,20世纪的鲁迅不喜欢约翰生的大部分观点。约翰生同时代的著名英国传记文学家鲍斯威尔,在《约翰生传》当中这样描述他本人:至于与激进启蒙哲人,他不赞同废宗教、废等级制,暴力革命,比较保守,可在黑人、农奴、奴隶和妇女问题上,有比他们同样进步的思想甚至够激进行为。尤其是废除死刑方面。

【最终,我们能否信任他?】

1784年12月3日,75岁的塞缪尔·约翰生去世,被安葬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。如今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,埋葬过14世纪的“诗圣”乔叟,以及诗人丁尼生和布朗宁,以及“忧郁小说家”哈代和诺文奖小说家吉卜林,还有作曲家亨德尔和“现实主义大师”狄更斯,甚至还葬有牛顿和达尔文,正如法国先贤祠一样拥有的空前神圣庄严。如今,200多年转瞬即逝,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是一丝未变,他所鄙视的美国与法国均完成了极大的历史蜕变,尽管这位曾经叱咤英国文坛的老人越来越淡离整个世界文学的视线,但他对于英国人来说,却是一个无法遗忘的存在。洛克向左,约翰生向右,我想,约翰生会拥有他自己的忠实信徒,即使大部分思想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